桥的记忆

来源:未知 作者:霍小芳 发布时间:2021-12-07 15:57:39

  桥梁,是跨越山川河谷的天梯,是连接四面八方的纽带,也是一个地方具有象征意义、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建筑物。一座座桥梁凝聚着公路人智慧的结晶,展示了公路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拼搏精神,打通了一个地方通往外界的“经脉”,助力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甘肃公路博物馆的“八棵树精神”展厅陈列着《微弯板坦肋拱桥图集汇编》和《微弯板坦肋拱桥》两本书,是1980年许超杰和谢惠钧执笔编写,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微弯板坦肋拱桥》主要介绍了微弯板坦肋拱桥发展概况、结构特点和经济指标,叙述了其构造、设计和采用的计算方法,以案例形式展现了已采用过的施工方法、试验研究、微弯板拱桥计算实例和有关计算图表等。《微弯板坦肋拱桥图集》汇集了跨径6米到32米的十七座桥梁的结构设计图,对从事公路桥梁设计、施工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甘肃公路的初步建设阶段。全省公路里程少,缺桥少涵现象比较普遍。在宽浅河道上大多以天然过水路面代替桥梁,有些较小的常流河道必须以桥梁跨越的,也只能修建桥墩多、跨径小的石台木面桥、石拱桥、木架桥。在黄河、渭河、洮河等河道上,基本以渡船代替桥梁。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逐步增加,地势平坦的河道,大多是木排架简支梁为主的木结构桥梁,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因资金和钢材短缺,建桥材料主要还是以木、石为主。
  五六十年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桥梁结构以石拱桥为主,还根据投资、材料等情况修建了一部分钢筋混凝土悬臂梁和四梁式简支桥梁及板梁桥。七十年代,是甘肃公路桥梁发展比较快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桥梁从结构上、跨度上、长度上、数量上均有很大突破。
  张掖地区微弯板坦肋拱桥在甘肃公路桥梁史上就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微弯板坦肋拱桥是在吸收双曲拱和微弯板工字梁组合梁桥优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桥。这一科研成果是张掖地区公路总段在西安公路研究所和甘肃省交通科研所协助下取得的,经历了从单孔到多孔,从小跨径到大型化,从试验到成功的发展过程。
  根据1993年8月由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甘肃省志(第三十八卷)公路交通志》记载:1967年,张掖总段邀请西安公路研究所帮助设计了张肃公路肃南西柳沟坦肋拱桥。当时的技术员许超杰全程参加了施工,他详细记录了每个环节的工程数据,积累了设计研究微弯板坦肋拱桥的第一手资料,此桥是第一座在甘肃建成通车的坦肋拱桥。
  1974年在许超杰主持下,修建了张肃公路黑河西干渠桥,使坦拱跨度达到了32米,并进一步完善了设计计算,攻克了坦肋拱桥迈向大跨度的技术难关。1977年他又主持设计建设了张肃公路黑河大桥,为12孔25米全长337米的坦肋拱桥,使微弯板坦肋拱桥技术从中小桥发展到多孔大型桥梁。在建设过程中,许超杰把以往建设微弯板坦肋拱桥中、小桥的成功经验,大胆运用到黑河大桥上,耐心求证每个数据,因地制宜,科学绘制每一张图纸,并严格施工要求,坚持质量第一。同年11月20日,该桥主体工程全部竣工,并于12月1日正式通车。1983年3月21日至24日,甘肃省交通厅在张掖地区公路总段组织了对坦肋拱桥的技术鉴定,来自全国各省、区的代表,通过实地参观、座谈讨论,进行了静载、动载和自振频率的试验,一致认为微弯板坦肋拱桥是适合于宽浅河流的一种新型桥型,并通过了对桥型结构的技术鉴定。至此,微弯板坦肋拱桥试验研究工作从实践、理论、技术等方面宣告成功,黑河大桥成为了甘肃省内跨径最大、延米最长的坦肋拱桥,它的建成填补了我国平原地区宽浅河建造坦肋拱桥型的空白。
  时代在进步,桥梁在发展。如今,甘肃的桥梁已远非昨日之桥可比,梁式桥、拱式桥、悬索桥、斜拉桥、钢结构桥、组合体系桥、立交桥等不同形式的桥梁应有尽有、千姿百态,与周围的自然山水互相映衬,融为一体,构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各类桥梁建设、养护书籍、图册更是层出不群,它们丰富的内容,或生动的记述了桥梁的建造过程,或传神描绘桥梁外观造型,或真挚抒发丰富的诸多情感,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霍小芳)